資訊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2017-07-18 作者:胡萍 來源:金融時報
日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要點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二是明確金融工作的三項任務,即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是明確做好金融工作的四個原則,即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結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作為金融業第二大子行業的信托業,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應該是什么?
“歸納起來就是歸本源、重實體、強監管、靠市場。”中國人民大學信托與基金研究所執行所長邢成告訴記者。事實上,近幾年來信托業走過的發展歷程恰恰踐行和印證了上述重大原則。
回歸信托本源
2016年,信托業在監管部門的引領下,堅持穩中有進,信托資產規模突破20萬億元大關,信托業已經發展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僅次于銀行業的第二大子行業。而且,資產規模保持穩步增長,2017年一季度末,全行業受托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達21.97萬億元,同比增長32.48%。
包括邢成在內的多位業內專家認為,我國信托業在維護我國金融安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回歸信托本源定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
比如,在回歸信托主業方面,信托業務成為行業利潤增長主要來源,2016年度全行業實現信托業務收入749.61億元,占營業收入67.76%,同比上升8.26個百分點。在回歸信托本源方面,信托公司積極布局家族信托、企業年金信托、慈善信托、資產證券化等信托本源業務,主動壓縮通道類信托業務,積極打造“專屬捕魚區”。
“信托業要進一步回歸本源,自2010年信托公司信托業務超過固有業務和其他業務以來,信托公司的信托業務成為主營,這一模式未來要進一步強化,進一步按照信托制度原理,提供更多的信托產品和服務,進一步回歸信托本源。”信托專家、信托一法兩規起草人蔡概還說。
堅持服務實體
不僅是回歸信托業務本源,回歸本源還應堅持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
“實體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液,服務好實體經濟不僅是對信托業的本質要求,也是信托業發展的根基所在。”中國銀監會信托部主任鄧智毅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信托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并表示將加強監管引領,督促信托公司緊扣“三去一降一補”,進一步調整業務結構,通過增量改革促進存量調整,降低對傳統業務領域的依賴,加大對新興產業的金融支持,助力新動能成長壯大。
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步伐開始加快,我國信托行業也在積極響應國家重大戰略、助力“三農”發展、促進區域和城鄉協調、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不斷努力。蔡概還說,一直以來,信托資產主要投向工商企業、基礎產業等,未來仍要進一步擴大服務實體經濟領域,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和水平。
邢成表示,信托業在實現信托資產規模再創新高的同時,不斷深化落實信托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避免行業發展“脫實向虛”。
“信托發揮多層次、多領域、多渠道配置資源的獨特優勢,去通道、去鏈條、降杠桿,為實體經濟提供針對性強、附加值高的金融服務。”邢成說,通過開展投貸聯動、債轉股、并購基金、資產證券化等業務,支持實體經濟通過兼并重組去產能、去杠桿,升級做強;諸多信托機構積極探索土地流轉信托、消費信托、互聯網信托、公益(慈善)信托,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棚戶區改造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服務擴大內需、消費升級和民生改善,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著力防控風險
對于金融風險,金融從業者都應有清醒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要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范,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著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
當前,雖然信托業風險水平整體可控,但在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信托業風險正在加快暴露,與其他行業風險相互傳染性增強,而風險識別和統計卻明顯滯后,風險隱患不容忽視。據了解,相關監管部門對于信托業風險防范進行了一系列部署,包括重點防控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交叉性金融風險、合規風險、操作風險等方面,并將加快補足監管制度短板,推進監管全覆蓋。
邢成認為,近年來,我國信托業監管體系不斷完善,“一體三翼”架構全面建成,信托風險得以有效防控。“一體三翼”架構是以監管部門為監管主體,行業自律、市場約束、安全保障為補充的多層次、多維度信托業風險防控體系,有力地支持了信托業轉型發展和風險防范。
蔡概還表示,應繼續抓好風險防控工作,控制好信托行業風險。此外,應統一資管行業的業務和監管標準,加強和重視功能監管與行為監管,減少監管套利,促進信托業健康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