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自2018年起,信托行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回歸本源、轉型發展成為核心主線。五年來,信托公司經歷了一場監管部門引領下的持續自我革新,功能定位、業務結構、經營模式、風險管理、人才結構等各方面均迎來了大幅變革。
2023年3月20日,《關于規范信托公司信托業務分類的通知》正式下發,新分類通知延續了近年的信托轉型導向,在科學研判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國計民生需要的基礎上,給信托行業在金融體系中的定位帶來了根本性變化。至此,信托業務新分類發布已近一年,信托公司內部發生了哪些變化?
首先,最為鮮明的是業務體系調整,以及隨之而來的戰略方向、商業模式變化。
新分類將信托公司從以非標融資為主的業務形態,轉變為“資產服務+資產管理+公益慈善”的三大業務方向。對于信托公司而言,是三大類、25個業務品種的全面鋪開,還是精專其中幾類,是在轉型摸索中需要盡快明確的問題。檢視自身稟賦,經過廣泛討論與深度思考,需要將這個問題的答案轉變為公司戰略方向。
與傳統信托業務“自下而上”的特征不同,資產服務信托、資產管理信托所需要的信息系統、投研能力、運營時效、人員結構、制度安排等基礎設施需要“自上而下”的公司戰略推動。這一年,“戰略制定”成為更多信托公司關注的問題。
作為一個營業機構,在確定戰略方向的過程中,商業模式必然成為重要的考量要素。比如資產服務信托普遍存在著業務費率低、回報周期長、信息系統投入大等客觀特征,找到商業模式、形成利潤支撐,也將構成信托公司下一輪發展的主要信心來源。
其次,是管理體系的調整。
客觀地說,信托公司在過去一個時期,發展出了一些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比如組織結構“扁平化”,人才“舉手制”等。這些管理創新確實促進了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推進了信托業務的快速發展。但從“打獵”為特征的傳統非標融資業務,轉變到以“農耕”為特色的資產管理信托、資產服務信托,同時需要與之匹配的組織結構轉變。“農耕”需要“細作”,處于當前發展階段的信托公司呼喚專業化的組織結構設置。以中信信托為例,及時捕捉并順應轉型需求,在2023年深入調整生產組織,構建了專業深耕的前臺業務架構。
對于信托公司而言,適應于業務結構的專業化組織結構形成后,同時要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激勵機制。三大類、25個業務品種的考核與激勵安排,還需貼合于公司戰略方向,制定不同系數,以此促進于業務戰略的推進實施。
最后,是風險管理模式的轉變。
傳統非標融資業務與當前三大類業務在業務邏輯、展業方式和風險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本質差異。其中,風險管理面臨著核心風險類型的重大改變。
傳統融資類信托主要是圍繞信用風險管理展開,但隨著業務方向的調整,以債券為主要投向的資產管理信托將成為信用風險的管理核心,與之匹配的,信用評級體系搭建將成為評估一家公司信用風險管理的關鍵。從資產管理信托的大類來說,除了信用風險外,以投研能力為關鍵的市場風險、以運營能力為關鍵的操作風險,都成為信托公司應該關注的重點風險類型。對于主要提供專業信托服務的資產服務信托,操作風險、法律合規風險將成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