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近日市場傳播廣泛的一個消息就是,政策為了支持地方政府化解債務問題,允許地方政府發行1.5萬億元再融資債券,另外,央行可能還將設立應急流動性金融工具,為地方城投提供流動性。這個消息的具體內容,以小道消息的方式,早已流傳開來。然而,前天是正規媒體財新周刊的信息,這表明之前的傳聞已經得到驗證。
在這些利好地方政府債務化解的政策正式出臺之前,市場就已經做出了反應。上周,天津城投的債券發行,獲得70倍的認購,利率大幅下降,就是這些利好政策的推動所致。
一直以來,作者對于地方政府及城投的債務償還抱有充足的信心,或者說是信仰。由于城投的系統重要性,中央一直強調的不要發生系統性風險,可以說是對于城投的一種隱性背書,因為一旦城投債務發生較大范圍的違約,必然會給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系統,都帶來系統性風險。
當前,債券市場的高認購倍數及利率快速大幅下行,已經表明市場主體形成了共識,中央必然會出臺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及城投的債務化解,而且這種支持必然會起到實質性的效果,市場對于政策有充分的信心。
作者的個人理解,當前市場的一個分歧主要體現在:
未來政策是否仍然會鼓勵和推動城投進一步加杠桿,這是一種進攻的策略;而出臺政策保障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只是一種防守的策略。
城投加杠桿及房地產泡沫化,一直以來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從長遠計,政策希望能夠轉換動能,減少經濟增長對于城投基建投資與房地產投資的依賴,更多的轉向以創新驅動經濟增長。在2020年前后,山東全省還進行了新舊動能轉換的經濟改革試驗。然而,事實的結果,表明新舊動能轉換并不是那么的輕松。
一個至今也未被認真討論的經濟問題是,到底是城投加杠桿及房地產泡沫化上升期的時候,實體企業更有動力與能力進行創新發展,還是相反。作者的觀點,兩者是正相關的。
城投加杠桿與房地產泡沫上升期提供了較為強勁的需求及形成的良好經濟環境,有利于新動能的形成。當然,這是有前提的,就是中國的儲蓄率較高,超出正常狀態的高。而在去杠桿之下,有效需求萎縮,實體企業陷入內卷,連生存都成為問題,沒有心思也沒有能力進行創新發展。
基于這一邏輯,作者對于今天的新聞有更為樂觀的解讀,或許此輪政策的底牌最終水落石出之后,我們會發現最終還是城投加杠桿,為新動能的形成,提供助力。但愿如此!